闻听此言,黄瑜神色一滞,章颢瞪大双眼,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。
自古以来,每逢天下纷扰,统治者向来是将罪责归咎于乱臣贼子,甚至是刁民生乱,哪有先说自己责任最大的?
赵宁接着道:“两位之前对徐州乱象束手无策,一腔热血被冷落,一身才学被埋没,这是朝廷有亏于天下良臣仁人,如今孤来了,情况自然会彻底改变。”
这话说得太大。
黄瑜与章颢顿时冷静不少。
他俩不是普通人,若是只在乎自己的富贵荣辱,乃善于阿谀奉承之辈,此时必然百般巴结讨好赵宁,对他的话“深信不疑”。
但他俩不是这种人。
所以面对太大的话时,他俩的本能是怀疑。
这份怀疑还很有依据。
因为朝廷王师眼下并没有到徐州。
既然朝廷王师没来,赵宁何以能说从今往后他俩的情况会彻底改变?
“卑职听闻,在大晋朝廷的主持下,河北河东世道清明,人人皆有公平,人人匡扶正义,敢问殿下,这可是真的?”
黄瑜直接提出这个问题,等待赵宁回答。
章颢紧紧注视着赵宁。
这个问题不好回答。
因为无论如何回答,都只是言语上的。
言语不是事实,打动不了人心。
但赵宁有完美答案。
他道:“大晋朝廷究竟如何行事,二位没有亲眼所见,孤说什么都是虚的。
“不过孤可以告诉二位,城外的三万多难民,已经被孤尽数安顿好,现如今人人有一口热饭吃,人人有遮风挡雨之所。”
黄瑜猛然一怔:“什么?”
章颢嗔目结舌:“城外那些救助难民的人,都是听得殿下之令?”
第七三六章 深夜造访(2)
连大晋太子都到了徐州,那么徐州有千把人是他手下、听他命令行事,就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。
赵宁将整个事情的经过说了说,让黄瑜、章颢二人可以从细节上进行论证,确认他说得都是事实。
当然,如果黄瑜、章颢仍是有所怀疑,赵宁只需要让几个参与城外救灾的,身份相对显要的人物现身说法,就能彻底破解这种怀疑。
听完赵宁的叙说,黄瑜、章颢大为惊叹。
“想不到太子千里迢迢来到徐州,做得第一件要紧事就是救助难民,放眼整个天下,这份仁义鲜有人及。”
“若不是殿下及时出手,城外难民不知要横死多少!节度使乱战而百姓受苦,百姓受苦而殿下救之,卑职替徐州父老乡亲多谢殿下!”
黄瑜感慨万千,章颢当即下拜。
至此,两人虽然还有亲眼见过河北河东的世道面貌,但已经相信大晋朝廷的仁义,相信彼处的百姓至少拥有了相当的公义。
确定这些,足以让他俩就此成为赵宁拥趸,将大晋朝廷当作希望。
“不知殿下今夜到访,是有何事吩咐我等去做?”
“殿下我俩一个是闲职,一个被排挤,手里已经没有权力,只怕对殿下起不到多少帮助不过我俩在徐州多少有些名望,但凡殿下有所差遣,纵然是刀山火海,我俩亦绝不会推辞!”
站起身的章颢与黄瑜相继表明态度。
赵宁夜晚造访,当然不会是简单见他们一面,到了此时,他们已是心甘情愿接受赵宁差遣,不遗余力执行赵宁的命令。
赵宁示意两人稍安勿躁,看着两人不急不缓地道:
“今夜来见二位,的确是有要事相托:我要两位从现在开始,担负起徐州百姓生死存亡的干系。
“中原风云激荡,徐州大战将起,为免生灵涂炭,我需要二位利用自己对徐州官吏、士人的了解,召集一批仁人志士,共同在大战时保护百姓的身家性命!”
对黄瑜、章颢来说,此事义不容辞,而且更加彰显了赵宁的仁义本质,佐证了大晋朝廷的正义,皆是肃然应诺。
不过他俩面有难色,这事儿太不容易,以他俩如今的处境,根本没有可能良好地完成任务。
赵宁知道他们的难处:
“两位的境遇我都知晓,手中无权自然无法名正言顺做事。不过那都是之前的情况,我刚刚说过,我到了徐州,这一切自然会改变。”
黄瑜、章颢既震动又疑惑:“不知殿下意欲如何施为?”
赵宁笑了笑:“我马上就会去见常怀远。”
常怀远得知了城外三万难民获救的消息。
之前他跟武宁要员们商量了大半日的财政问题,后来又与心腹幕僚们筹谋对地方大族动手的具体举措,都是十分紧要的大事,区区难民境遇变化的消息,又不是群起暴-动,还不足以在此期间打断他。
手下不敢贸然进门。
这些事情做完,常怀远终于得了些许空闲,手下这才将城外之事禀告给他。
听完手下的禀报,常怀远先是
情欲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