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既叫百姓得了实惠,又叫皇爷听着高兴,于他魏公公名声也是大有益,魏公公能不高兴?
&esp;&esp;只是,这年头的商业还是太不发达,物流除了漕运外,也低的可怜。
&esp;&esp;又没有电视广告等可以飞速传播的手段,饶是魏公公走一路停一路,福利发放波及范围也仅限运河两岸,最多不超过五十里。
&esp;&esp;如此一来,受众就极少了。
&esp;&esp;买东西的少了,卖东西的收入也就能见得着。
&esp;&esp;卖了几天,才堪堪腾空两艘船,这得卖到猴年马月?
&esp;&esp;魏公公倒不是不想把这些货物当作他出海发财的第一批物资,初始,他还真是打的这个主意,索性空手套白狼,带着山东大佬的赎身资源、带着大明人民的友谊出海赚取贸易顺差。
&esp;&esp;只是,在听取了南方商人的一些“报告”后,魏公公打消了此念。
&esp;&esp;这么做的后果,是他会赔死。
&esp;&esp;因为,山东大佬手下采购的这些货物基本上都是从南边运来的,价格远超成本。
&esp;&esp;换言之,魏公公到了南方想要把这批货物脱手,必须价格大跳水,否则毫无竞争力。
&esp;&esp;这样一来,既不挣钱还费事,做的个劳买卖。
&esp;&esp;于是,不如就地销光,便宜百姓得了。
&esp;&esp;可是,想法虽好,实际操作起来却难。
&esp;&esp;卖了几天才销了两船货,得来的还大半是铜钱,就足以让魏公公为之销魂了。
&esp;&esp;保守估计,这批货得一路卖到扬州去才能清仓,时间上最少要两个月。
&esp;&esp;魏公公着急了,曾经亲自下船吆喝,半卖半送。
&esp;&esp;结果,却惹了一肚子气。
&esp;&esp;可能他魏公公大善人的名声传的太远,以致有的百姓将他这大善人看成大痴子了,竟然生出免费领取的念头来。
&esp;&esp;魏大痴子要是不给,转眼就不是什么大善人,而是坏太监,京里来的奸贼了。
&esp;&esp;这种人虽少,但严重影响魏公公的情绪。
&esp;&esp;偏也不能和他们一般计较,总不至于大手一挥,给百姓也来个“猪突”吧。
&esp;&esp;还好,有好的一面。
&esp;&esp;据郑铎手下几个精明的老马贼分析,最近大集上明显有大宗货物成交,购买者是附近的商人。
&esp;&esp;这些商人比百姓要懂事的多,他们没有自己出面采购,而是花钱请人替他们买,之后再付以酬劳。
&esp;&esp;之所以如此,大概是这些商人晓得这魏公公是个善人不假,但再善良恐怕也不愿有人在他手下讨便宜吧。
&esp;&esp;为免麻烦,躲在幕后才是妥当。
&esp;&esp;魏公公寻思,这些商人是联手在薅他的羊毛啊。
&esp;&esp;他老人家半卖半送,一路发卖,为的是百姓得个实利,自个搏个名声,可要叫商人们掺上一脚明显就违背初衷了。
&esp;&esp;可是,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性。
&esp;&esp;世上,可没有卖东西的不许人买的。
&esp;&esp;郑铎深知魏公公本心,便提议明日多派人手访查,但要看到大宗购买的便扣下。
&esp;&esp;“不妥不妥,商人亦是皇爷子民,咱家不能另眼看待。”
&esp;&esp;魏公公否决这个提议,士农工商,阶级一体嘛。不能因为同情穷人、弱势群体,就对富人有偏见。
&esp;&esp;一个愿卖,一个愿买,怎么能因为人家买的多就扣人呢。
&esp;&esp;“要不就限制购买,定个量,一人只许买多少。”出主意的是秀芝姐,一脸精打细算的样子。
&esp;&esp;魏公公摇了摇头:“那要卖到何时是个头?”
&esp;&esp;“这不行,那不行,那你要怎样?”秀芝姐不乐意了。
&esp;&esp;魏公公嘿嘿笑了笑,吩咐郑铎:“明日便按散客与批发出售。”
&esp;&esp;散客是什么,郑铎明白,批发是什么,他不解。
&esp;&esp;“寻常百姓来买,价格低些。大宗购买的,价格高些。”魏公公一反世间常态,做生意的都是散客买贵,批发买便宜。到他这,变了个。
&esp
情欲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