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的老糊涂!”
&esp;&esp;“住口,你太放肆了。”
&esp;&esp;哥舒翰喝止了王思礼,过了一会,却又问道:“你可是在李岫那份血书上按了手印?”
&esp;&esp;“节帅竟知晓了?”王思礼眼神一变,连忙执礼认罪,“若事发,请节帅赐死我,以免连累节帅。”
&esp;&esp;“你不怕死?”
&esp;&esp;“末将十三岁便追随王节帅,从朔方到陇右,眼见他蒙冤受难,再到如今眼见叛军袭卷东都,总算看明白了,若圣人不退位,我早晚免不了王节帅、薛白的下场。”
&esp;&esp;哥舒翰闻言,没有再喝叱,局势至此,已不是王思礼一个人蠢蠢欲动,他喝叱不住。也怪不得王思礼如此,圣人的昏聩确实是有目共睹的,原本的英明神武的光环已经被打碎了,威望大跌。
&esp;&esp;人心就像是汹涌的洪流,没人能阻挡得了,不葬身其中已经很难了。
&esp;&esp;“既然节帅洞悉一切,那不瞒节帅,我早便想劝你了。”王思礼想了想,竟是开口说出更加大逆不道的话来,“叛乱平定在即,节帅统率二十万大军坐镇潼关,可想过……为子孙计、为天下计?”
&esp;&esp;不必多言,意思很简单,一个昏聩、刚愎、满怀猜忌的天子,谁都不知道还会做出什么来,倒不如借着眼下的兵势,拥立太子,从此哪怕致仕也能安享富贵,保子孙无忧。
&esp;&esp;此事很简单,而收益极大。
&esp;&esp;但哥舒翰躺在那一动不动,像是没听到一般。
&esp;&esp;王思礼见他不言,反倒大喜,因知哥舒翰已对此事有所考虑,又道:“等叛乱平定,圣人必要收回节帅之兵权。若志在匡扶社稷,节帅该早做准备……上表请诛杨国忠如何?”
&esp;&esp;“不可。”
&esp;&esp;“安禄山起兵便是打着‘清君侧’之名,这场叛乱,杨国忠有不可推卸之责,此奸贼不得人心,诛杀他必朝野欢腾。圣人身边不再有奸佞环绕,自然便不能穷奢极欲。百官也知节帅卫国之心,必然拥戴东宫。”
&esp;&esp;哥舒翰也就是中风了动不得,否则必要踹王思礼一脚,道:“如此一来,那我便是谋反了,与安禄山有何差别?”
&esp;&esp;“安禄山狼子野心、倒行逆施。节帅出于肝胆忠心,为保全社稷,岂可相提并论?”王思礼道:“我只需携三十骑回长安,不出两日,可将杨国忠劫持至潼关,斩首示众,以励军心。这是我擅自行动,与节帅无关。”
&esp;&esp;哥舒翰无奈,只好吐露了他真正的顾虑,道:“你不了解圣人,这般做,你打压不了圣人,只会激怒他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&esp;&esp;潼关当中类似田良丘这种由圣人安插来的将领为数不少,一旦上表请诛杨国忠,必会打草惊蛇,提高圣人的警惕,须知圣人本就猜忌于他。
&esp;&esp;“那便直接拥立太子。”
&esp;&esp;“不可。”
&esp;&esp;“节帅,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啊!”
&esp;&esp;“住口,如此绝不可,莫让我再听到你提!”
&esp;&esp;王思礼心想,倘若有薛白在长安,或许能在太子身边推一把,但圣人或正是提防于此,才不顾河北、河南形势,迫不及待便要押下薛白。
&esp;&esp;他想了想,道:“若暂不除杨国忠,可先杀安思顺。”
&esp;&esp;“安思顺?”
&esp;&esp;话题有些突兀地移到了安思顺的头上,哥舒翰却是沉思了起来。
&esp;&esp;他一向是与安思顺有私人恩怨的,此事暂且不提。
&esp;&esp;过去,他与安思顺同在王忠嗣麾下,后来分别任陇右、河西节度使,至此都还是实力相当,直到安思顺兼任了朔方节度使。朔方军是名副其实的精锐,战力不输于陇右军。
&esp;&esp;安禄山叛乱之后,圣人命安思顺回朝兼兵部尚书,同时将朔方军一分为二,一部分由郭子仪统领东击河北。
&esp;&esp;至于另一部分,据秘闻,如今正在准备由灵武南下,支援关中防御。
&esp;&esp;那么,为何在哥舒翰已率二十万大军守住潼关之后,圣人还要秘密调朔方军来保卫长安呢?
&esp;&esp;答案很明显了,必然是用来制衡他哥舒翰的。
&esp;&esp;圣人之所以把安思顺调回朝中,未必是认为安思顺与安禄山勾结,只怕是要考察他的忠心,再决心是否用他来统领朔方军。
&esp;&esp;王思礼是朔方军将王虔威
情欲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