吧?
&esp;&esp;一念至此,史思明瞬间打了个激灵。
&esp;&esp;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写的破诗与薛白的诗词之间有多大差距,缺了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。
&esp;&esp;薛白到底是如何能作这么多绝世之作?同样都是叛逆,为何薛白的字里行间总是蕴藏着对社稷的拳拳忠心?
&esp;&esp;史思明很想再试一试,写出一首能比肩薛白的诗。
&esp;&esp;在他身后,一刀狠狠地斩下。
&esp;&esp;
&esp;&esp;“这就是史思明的诗了。”
&esp;&esp;严庄将一张旧报摆在了薛白面前,道:“这是咏石榴的诗,想必也是史思明的自喻。”
&esp;&esp;薛白目光微微一凝,看来看去,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,遂喃喃道:“自喻吗?”
&esp;&esp;“三月四月红花里,五月六月瓶子里。”
&esp;&esp;“作刀割破黄胞衣,六七千个赤男女。”
&esp;&esp;
&esp;&esp;“噗!”
&esp;&esp;刀狠狠斩断了史思明的腰,肚子里的内脏与肠子流了一地。
&esp;&esp;史思明死了,唯有他的诗作还在范阳流传。
&esp;&esp;长安城中,人们还在唱着薛白抄来的那一首词。
&esp;&esp;史思明至死也不明白,它们的差别并不在格律上,而在格局。
&esp;&esp;第532章 远贤臣
&esp;&esp;虽然民间普遍认为雍王平定叛乱之功未酬、受到了朝廷不公正的待遇,但此事总归不会引起实际的动荡。
&esp;&esp;老百姓能做的,无非是说一些“莫须有”的故事,念一念故事中人写的词赋,发发牢骚。
&esp;&esp;宫廷对这种舆情的反应是不敏感的,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迟钝。
&esp;&esp;民间与宫廷对“忠臣”的概念也截然不同,在百姓看来,一个官员做实事、造福于民,那就是大忠臣;而在宫廷眼里,一个臣子有功绩却不恭谨,便是天大的奸臣。
&esp;&esp;彼此立场不同,观念相去甚远,自然无法共鸣。
&esp;&esp;窦文扬向李琮禀报献俘阙下带来的影响,用的是非常欢喜的语气称“陛下声望大振,天下归心!”
&esp;&esp;李琮当日站得高、隔得远,依然觉得那万人高唱词赋观刑的场面是出于对他的崇拜,其词虽有慷慨悲凉,但细细想来,倒也应景。
&esp;&esp;他不免有些志得意满,脑中不断衡量着自己对大唐的功绩,负手向窦文扬问道:“朕自登基以来,夙兴夜寐,今总算有了些成果,但不知可与历代哪位帝王相比啊。”
&esp;&esp;窦文扬应道:“陛下勘定四海,论武功,不输于开国之君;论文治,陛下势将中兴大唐,而更胜于开国之君。臣私以为,陛下功绩,可追太宗皇帝。”
&esp;&esp;借着这次,李琮授了他从三品的卫尉卿,他便开始自称为“臣”了,努力摆脱朝臣对他是个宦官的偏见。
&esp;&esp;“不不不。”
&esp;&esp;李琮谦逊地摆了摆手,不敢在表面上承认自己功追太宗皇帝。
&esp;&esp;追不追得了且不提,他肯定是比太上皇更贤明,可太上皇都自比尧舜,以尧舜的方式纪年,改年为载,他若没有相应的改制,如何能让世人知晓自己的功绩?
&esp;&esp;一路而来,受了这么多的苦难,付出了这么多,李琮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被人看到。
&esp;&esp;他斟酌着,向窦文扬表明了这个想法,窦文扬遂立即思忖起此事。
&esp;&esp;可惜如今天子还未掌握朝政,不能封禅泰山,没那個财力。
&esp;&esp;如此,能与改年为载相当的功劳,那就唯有改岁首了。
&esp;&esp;“改岁首?”
&esp;&esp;“是,陛下出身嫡长,再造大唐,是为天下正朔、千古圣人,自该由陛下来定正朔。”
&esp;&esp;嫡长没有疑问,李琮登基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把他的生母刘华妃追赠为元献皇后,定下了他的正统名份。
&esp;&esp;至于“正朔”,“正”是一年的开始,“朔”是一月的开始。
&esp;&esp;伏羲创建了上元太初历法,以一月作为正月;神农氏改进历法,以十二月为正月;黄帝则以十一月为正月。
&esp;&esp;三皇依农时创历法,造福后世,功在千秋,故称“圣人
情欲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