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团长》剧组的人回应是,这个是花大价钱按一比一做的电脑特技。应该说谈不上模仿,毕竟只有一架飞机,而不像《珍珠港》里面那么多机群。
但抄袭的标签打上去了。
“抢播门”。
四家卫视抢播“恶斗”。
播出伊始,就在江苏、东方、云南、北京四大卫视中引发了一场国内电视剧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收视混战。
几家电视台不惜一切手段去吸引广告商的目光。
导致剪辑混乱,各种剧集抢跑。
“篡改门”。
与史实不符。
张艺谋的老师周传基是当年参加过远征军作战的战士,他认为,电视剧中有很多场景和细节,与史实严重不符。
中国的正规军军人都是剃光头的,没有蓬头散发的,而且是不允许光膀子的。
一般观众可能真会认为其说的有道理,被带跑了节奏。
但实际上,这是国民党军,张艺谋的老师,只强调“中国”正规军,而没有点出区别。
一些媒体也不做说明。
混淆国民党军,和解放军,是一直以来的媒体操作。
“方言门”。
《团长》对白基本都是各地方言,孟烦了一口北京话,迷龙说的是东北话,不辣随口而出的是湖南话,兽医说的陕西话,范雷是广东腔,段奕宏则是在剧中秀了十多种方言。
该剧被称为一部方言大杂烩的电视剧。
换个角度可以看做制作方很细致,天南海北的溃兵,就该有这种表现。
但也可以挑刺,说因为口音影响观众理解台词。
《团长》出的事真不少。
沈三通和导演康洪雷见面,一针见血道:“老康,《团长》这部戏一定会经受各种审视,你把国民党的军人状态拍的太写实了。”
《团长》并非没有毛病,有太多自我表达。
沈三通很讨厌这一套。
康洪雷拍完了《士兵突击》,也想“文以载道”。
电视剧导演也要搞自我表达,以至于《团长》里很多比较玄的台词。
不过就从康洪雷没有把国民党军拍成红军,沈三通也尽可能支持把这部戏做好。
看完《团长》,就能明白国民党为什么败了。
和中国以往改朝换代完全不同,国民党是因为没有理想和信仰而失败,而不是失败后,把他贬低成了没有理想。
反而很少见的,对国民党进行了美化。
连《大决战》都是美化过的,那个军容军阵就不可能是国民党的水平。
披着袈裟的妖怪
沈三通早看过剧本,拉着进度条快速过了一遍剧集。
“我的评价是不如《士兵突击》,也不如《亮剑》。”
“剧版《亮剑》,不是小说。”
“这个水平,观众会失望和不满。”
“大家原本希望看到的是另一个‘许三多’式的励志故事,可是,呈现出来的不是。”
这一世的《团长》成片还可以。
主要是前世太差。
前世看的观众一脸懵,感觉是一团乱七八糟的东西。
灰扑扑的画面,一群为了活下来不择手段的溃兵,大段大段像舞台剧一样,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的台词。
一部戏能不能吸引观众就看第一集,而第一集的第一场戏尤为重要。之前宣发玩命宣传了那么久,留不住观众就亏大了。
而《团长》的第一场戏让人一言难尽。
从专业角度,这场戏非常精彩,堪称经典,但是对观众不友好。
第一场戏是迷龙开西瓜,李乌拉偷西瓜。中间穿插了各种炮灰团成员在迷龙追逐李乌拉时悄悄拿西瓜的情节。
最终以李乌拉被迷龙打得昏厥生死不知结束。
第一场就是调度难度极高的一场大群戏,诚意十足。
然而大部分观众并不喜欢这种模式,前三分钟就能劝退三成的观众。
对比《士兵突击》的处理,从熟悉的农村生活场景开始。
前三个镜头就有主角,人物关系简单明了,就许三多和他爹两个人,故事从两个人物展开。
而且第一场戏里的人物性格特别简单易理解。
这才是观众习惯的戏剧形式。
前世《团长》是个半成品。
杀青以后,华谊瞒着导演买了出国的票,让导演散心。
导演准备等回来剪片子,华谊已经等不及了,胡乱一剪就卖了。
剪辑出来的不忍直视,剪辑师大概率连剧本都没看,直接按照场记板的编号把素材怼一起就完事了。
各个镜头的长度、导演调度的思路通通都被无视,导致最终成品的效果非常蛋疼。
原版情节拖沓、节奏诡异都是从这来的。
加上后来各大卫视的抢播风波,为了抢首映胡剪一气。
情欲小说